查看原文
其他

荷兰汉学专栏 || Dao和Bo的小故事(柯雷专题之三)

2017-06-21 张晓红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与我们一起开启汉学研究之旅


荷兰汉学│11期

才华与颜值双飚的柯雷有着奇艺禀赋,集音乐家的耳朵、诗人的敏感、语言学家的精准、哲学家的思辨于一身,荷兰语母语,英语不是母语胜似母语,汉语准母语,且熟练掌握了法语、德语、日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外语。



1999年,我在丹麦国际交流学院进修北欧文学和欧洲艺术史,寄住在一个丹麦老太太家里。一天,房东妈叫我去客厅接听国际长途。拿起话筒,一股熟悉的“儿化音”语流冲击着我的耳膜:“我是荷兰莱顿大学柯雷。请问,您是从北语来的张晓红吗?乌特勒之大学佛克马教授向我推荐了你,听说你对朦胧诗很着迷?你有兴趣到莱顿来看一看吗?”震撼之下,我问了一个傻傻的问题,“请问您是中国人还是荷兰人?”“绝对正宗的大鼻子凹眼睛的荷兰人,哈哈!”

二十天后,我从法国大使馆申请了申根签证,懵擦擦地只身来到莱顿。在莱顿大学汉学系宽敞的玻璃顶中庭里我见到传说中的柯雷。简单交谈之后,他领我参观大名鼎鼎的汉学系图书馆,在密室里我目睹了不少孤本线装书,还有荷兰外交家高罗佩捐赠的珍贵的《春宫图》。柯雷疑似有语言洁癖,对口头和书面的语言错误零容忍。初次见面,他善意地嘲笑我这个湖南人“l”和“n”不分,把“大脑”说成“大佬”。在影响焦虑的强大笼罩下,我仍然是当年的那个“丑小鸭”。

次日晚,柯雷在运河旁的家中设宴招待。我见到了柯雷当时的妻子阿豆,她的汉语名字是朦胧诗人芒克访问莱顿时取的。聊起芒克和蝌蚪的情变悲剧,阿豆唏嘘不已。阿豆比柯雷大两岁,身材高挑,满头红发,漂亮爽朗有趣。阿豆只有高中学历,但阅人无数的她见到任何大咖牛人都不会露怯。当天,阿豆的美国男同朋友Victor到访,我们相谈甚欢,言谈间获悉阿豆高中毕业后去美国打工、遭受家暴的不幸往事。坚强如阿豆,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沧桑和怨恨。后来的重疾、婚变和移居北京,都没有改变这个美丽硬朗的红发女子。每每说起阿豆,柯雷的眼里总有一抹温柔的爱意和敬意。


我与柯雷


一年后,我获得了莱顿大学非西方研究院高级硕士项目全额奖学金,从丹麦南下荷兰,开启了又一段人生旅程。柯雷的严苛,我多少有耳闻。如果想跟柯导见面,必须提前预约,掐点到,准时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由于交给导师的第一份书面作业上赫然地写着“sloppy Jean”的批语,以后每次约见都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生怕出错。在柯导的大棒子调教下,我慢慢改变自身的随意散漫,养成“抠字眼”的习惯,对标点、排版、段落等技术细节特别在意。

2004年12月2日,我在莱顿大学学术大楼参议员室答辩。会前,柯雷把我叫到他办公室,交代答辩策略,“晓红,记住,这是你的日子。You kill them all。”我猜,他心里肯定跟我一样紧张。在他看来,带博士生就像“养猪”一样,只有把“猪”养得白白胖胖有卖相,博导们才称得上合格的饲养员。虽然就辈分而言,我之前还有两位荷兰师兄,一位是韩少功研究专家、知名翻译家林恪,一位是文子研究专家叶波,但我毕竟是正式上桌的“头啖汤”。我的博士论文评阅人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奚密、Wendy Larson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瓒。答辩委员会共有十一位教授,其中有两个出了名的“毒舌”大牌。比较文学系的一位女教授问了我一个关于同一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问题,我直愣愣地反驳道,“Let me reformulate your question like this. You mean to ask the question about intertextualities within the oeuvre of certain authors... ”听众席上一片哗然,答辩委员们面面相觑。我瞥了一眼柯雷,他的眉宇间隐隐透出得意。


by 杨万光, 南京大学, 2016


我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cum laude”称号,延续了从祖师爷伊维德和导师柯雷传下来的衣钵,成为第三代荣誉博士毕业生。酒会上,柯雷第一次用荷兰人吻三下的“贴面礼”问候我这个新鲜出炉的博士,紧紧搂住我说,“Bo, I am proud of you.”他交给我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着我用中文写的一封信,笔迹幼稚,语调青涩,主题有关朦胧诗。我噙着泪说,“Thank you for having brought me here,Dao.”从那之后,Dao和Bo变成我们对彼此的专属称谓。

有思想的人往往无趣,有趣的人往往无型,偏偏这个自称老子的Dao有思想有趣儿还有型。光阴荏苒,时空转换,我以我Dao为荣。


END
往期文章回顾    

荷兰汉学专栏 || 瘸子跑马拉松(柯雷专题之二)

荷兰汉学专栏 || 诗歌旅行者(柯雷专题之一)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假设


网络编辑:郭紫云

本公众号致力于国际汉学研究和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既包括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研究,也包括国别研究、区域研究,与此相关的文章或报道均欢迎在本公众号里发布。欢迎关注、分享、投稿!



李清良教授、李伟荣教授、张晓红教授、罗宗宇教授、

李正栓教授、黄   立教授、张冬梅教授、李海军教授、

赵长江教授、李新德教授、谢志超教授、熊德米教授、

陆志国教授、唐艳芳教授、李玉良教授、骆贤凤教授、

王祥兵教授、唐   均教授、吴结评教授、赖文斌教授、

任运忠教授、谢   淼博士、侯海荣博士、林嘉新博士、

孟庆波博士、成   蕾博士、王晓农博士、宋   丹博士、

石   嵩博士、王治国博士、刘性峰博士、石   雨博士、

万   燚博士、赵朝永博士、赵祥云博士、冉诗洋博士、

李安光博士、葛文峰博士、简功友博士、熊谊华博士、

瞿莎蔚博士、耿   健博士、何   敏博士、冯   俊博士、




投稿邮箱:leewrcn@163.com,来稿标题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附件形式附上作者清晰生活照2张200字以内作者简介)。期待您的来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